时间: 2025-04-30 05:17:38
他主张文修武偃,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必须文武并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22 17:39:49
句子:“他主张文修武偃,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必须文武并重。”
句子为陈述句,时态为一般现在时,语态为主动语态。
句子表达了一种政治理念,即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文化和军事两方面的均衡发展。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如“文治武功”等概念。
这句话可能在政治讨论、教育讲座或历史研究中使用,用以强调文武并重的重要性。语气的变化可能影响听众的接受程度,例如,如果语气坚定,可能会给人以权威感。
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
“文修武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文治和武功的重视。在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强调文武并重,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唐代的“贞观之治”。
在翻译中,“文修武偃”被解释为“balance of civil governance and military readiness”,强调了文化和军事的平衡。在日文和德文中,也强调了这种平衡的重要性。
这句话可能在讨论国家发展战略、历史教育或政治哲学时出现。它强调了文化和军事的相互依赖性,以及这种平衡对于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
1. 【一个】 表数量。单个。用于人和各种事物; 整个; 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表示程度; 跟名词﹑动词结合,用在谓语动词前,表示快速或突然。
2. 【国家】 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蒙古国是个内陆~。
3. 【强盛】 亦作"强盛"; 强大兴盛; 谓青壮年; 犹强健。
4. 【必须】 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学习~刻苦钻研; 加强命令语气明天你~来。‖‘必须’的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
5. 【文修武偃】 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指天下太平。
6. 【文武】 文德与武功;文治与武事; 特指武事﹑军事; 文才和武略; 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员; 犹言温猛。指文火和武火; 周文王与周武王。
7. 【认为】 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