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15:07
教育政策的改革应天顺民,旨在更好地适应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19 21:26:09
句子:“教育政策的改革应天顺民,旨在更好地适应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这个句子是一个陈述句,使用了现在时态,表达了一种普遍适用的观点或政策。
这个句子强调教育政策的改革应当顺应民意,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这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关注,以及对政策制定者应更多考虑公众利益的期望。
在实际交流中,这样的句子常用于政策讨论、教育改革倡议或公众演讲中,用以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目的。它传达了一种积极、进步的语气,旨在获得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应天顺民”这个成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天命和民意的重视,强调政策制定应考虑公众的意愿和福祉。
英文翻译:“Reform of educational policies should align with the will of the people, aiming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parents.”
日文翻译:「教育政策の改革は民意に応えるべきであり、学生や保護者のニーズにより適切に対応することを目指している。」
德文翻译:“Reformen in der Bildungspolitik sollten sich am Willen der Menschen orientieren und besser auf die Bedürfnisse von Schülern und Eltern abstimmen.”
在讨论教育政策改革的上下文中,这个句子强调了改革的民主性和实用性,即改革不仅应顺应民意,还应具体解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问题。这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公众意见的尊重和对教育质量的重视。
1. 【应天顺民】 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民心。
1. 【学生】 在学校读书的人;向老师或前辈学习的人。
2. 【家长】 家长制之下的一家中为首的人;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学校里明天开~座谈会。
3. 【应天顺民】 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民心。
4. 【改革】 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技术~|~经济管理体制。
5. 【政策】 国家、政党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是路线、方针的具体化。如中国为了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派遣大量留学生到发达国家去学习,请外国专家到中国来工作,都是行之有效的政策。
6. 【教育】 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说服~。
7. 【适应】 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指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等相适合的现象。是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产生的; 生理学与心理学上指感觉适应。即感受器在刺激持续作用下产生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如从亮处进入暗室,开始时看不见东西,过一段时间才逐渐看清,这叫暗适应;反之,则叫光适应或明适应。在嗅觉、听觉、肤觉、味觉等方面也有适应现象,在痛觉方面则不明显; 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有机体不断运动变化与环境取得平衡的过程。包括同化与顺应两个方面。同化指把客体(外界事物)纳入主体已有的行为图式中;顺应指主体改变已有的行为图式或形成新的行为图式以适应客观世界变化。两者相反相成,适应状态就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儿童的智力发展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8. 【需求】 索取﹐求索; 需要﹐要求。